绿氢产业突围成本与储运双重枷锁
在全球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绿氢产业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尽管全球对绿氢的投资正在增长,但行业发展面临成本和储运的双重挑战,亟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规?;τ?。
根据目前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绿氢投资出现41%的下降,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然而,中国在电解槽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绿氢和灰氢平价临界点的突破上。中国的设备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了巨大的出海潜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绿氢产业链中的地位。
尽管如此,绿氢产业发展仍受到技术瓶颈的限制,尤其是在储运环节。储氢材料方面,碳纤维的国产化率为37%,仍然严重依赖进口。这一问题导致了在储运过程中出现了较高的成本和不稳定的供应链风险。此外,液氢阀门等主要部件仍依赖进口,进一步加剧了技术的瓶颈。同时,氢气的管道输送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纯度控制和掺混比例标准的缺失,阻碍了氢气大规模输送的实现。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政策支持需要从生产端和应用端同时发力。在生产端,实施钢铁和化工行业的碳税抵扣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氢气生产技术的创新。例如,河钢120万吨氢基竖炉项目通过碳税抵扣政策将每吨钢的碳排放降至0.25吨,这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应用端,通过试点海上风电制氢等项目,能够有效降低绿电的成本。如苏格兰离网PEM制氢项目的成功案例,其氢气制备效率高达82%,对降低绿电成本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国际经验也表明,液氨/液氢双燃料模式具有缩短储运成本差距的潜力。例如,鹿特丹港的实验验证显示,该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高达89%。这一模式对于降低绿氢储运环节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在液氨裂解催化剂研发方面仍需加速,以实现加氢站响应时间在90秒以内的商业化可行性,这将进一步推动绿氢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绿氢产业面临成本和储运的双重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加力,绿氢的未来依然充满潜力。要实现产业的规?;τ?,需要全球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打破瓶颈,降低成本,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