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多能协同构建城市脱碳样板
无锡市提出的2025-2027零碳园区行动方案,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城市脱碳样板。该方案依托“1+4”体系,以零碳园区为主要建设,配套建设零碳工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以及服务机构等配套设施,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实现园区的绿色低碳目标。计划到2027年,园区的绿电消费占比将超过30%,终端电气化率达到50%。
技术路径方面,该方案依托“电热冷气氢”多能互补系统,推动能源形式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通过整合太阳能、储能系统、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形式,能够满足园区内的用能需求,并优化能源使用效率。以广州南沙的光储充氢站为例,项目集成了光伏发电(年发电36万kWh)、磷酸铁锂/钒液流储能(1500kWh)及充电桩,项目通过微电网协调控制器的应用,能够实现离网运行和峰谷电价套利,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然而,虚拟电厂作为该行动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虚拟电厂的调度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如何精确聚合负荷并优化调度,依然是技术突破的难点。无锡市计划到2027年,虚拟电厂的可调能力达到20万千瓦,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负荷聚合精度不足以及调度协议中的权责错配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除了技术问题,融资也是当前园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小型园区由于初期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约10年),因此融资问题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为此,武汉舜通等企业推出了“云边端”解决方案,通过其碳中和平台动态追踪碳排放因子,提供了更精确的碳排放监测与管理手段。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园区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能效,但融资支持仍然是推动这些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总体而言,无锡市零碳园区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涵盖了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创新。通过推动虚拟电厂、储能及清洁能源的协同工作,园区将朝着更低碳、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尽管面临融资、技术等多重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零碳园区的建设目标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现,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