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技术商业化进程障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正面临着一系列商业化进程中的障碍。全球范围内,超过75%的CCUS项目集中在欧美,而我国的示范工程规模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8。这一差距不仅反映了技术应用的地域差异,也揭示了我国在该领域商业化推进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
技术上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胺法捕集技术虽然是当前应用更多方面的碳捕集方式,但其能耗问题严重,捕集过程中需要消耗约30%的发电量,这对能源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性产生了巨大压力。其次,地质封存技术的监测精度仍然不足,无法有效确保长期封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两个因素严重制约了CCUS技术的广泛应用,且提高其效率和降低成本成为了行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从政策层面来看,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碳定价机制是当前CCUS技术商业化的另一个障碍。当前,碳交易市场的价格远低于欧盟的水平,为其不到四分之一,难以覆盖捕集和封存的成本。这使得企业在开展CCUS项目时,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压力和财务风险,进而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要突破这些瓶颈,首先可以通过开发新型低能耗吸附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来减少捕集过程中能耗。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能够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捕集效率。其次,探索CO?制航空燃料的转化工艺,能够为二氧化碳的利用开辟新途径,不仅能缓解碳排放问题,还能为能源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建立封存场地责任转移的法律框架,是确保封存场地长期稳定和管理的关键,能够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并降低风险。
电力行业有望成为CCUS技术首批规模化应用的领域。随着煤电行业对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预计到2030年,煤电配套CCUS技术的度电成本将增加约0.18元。为了缓解这一增加的成本,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对冲投资风险,还能为CCUS项目的融资提供支持。
总的来说,尽管CCUS技术面临着能耗高、成本高等技术和政策障碍,但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政策环境的改善,未来其商业化进程将逐渐加快,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