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碳捕集商业化首航触发规则重构
中远海运公司“新福州”轮成功加装了胺法碳捕集系统,实现了单航次减少碳排放1800吨,且其处理成本较传统岸基处理系统低了37%。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船舶碳捕集技术的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航运业的减排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了配合船舶碳捕集技术的推广,国际海事组织(IMO)紧急修订了《船舶碳捕集技术导则》,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捕集率达到85%以上,并要求碳捕集过程中的封存验证可追溯。这一修订使得航运公司在实施碳捕集技术时,必须更加注重技术的可操作性与验证性,确保其在减排过程中发挥实际效果。
在这一进程中,新加坡港作为有名的绿色港口之一,率先试点了船用CO?液态装卸系统。这一新系统为航运业的脱碳提供了历史性分流的机会,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的低温性质,可以更加高效地储存和运输捕集到的碳,进一步推动航运业的低碳转型。
与此同时,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宣布暂停甲醇燃料船订单,转而投资于碳捕集技术的改装。这一决策反映了航运行业在实现碳减排方面的深刻变革。甲醇燃料作为一种替代燃料曾被看作是航运脱碳的重要方向,但随着碳捕集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将其应用于现有船舶的改装上,利用捕集系统直接减少船舶运营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船舶碳捕集技术的商业化不仅为航运业的减排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也意味着航运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国际规则的不断更新,船舶碳捕集系统的应用将更加普及,为全球航运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变革不只限于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更将推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推动各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