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阳光燃料万吨级工厂投产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宝丰能源合作,成功建成了全球较大规模化“液态阳光”装置。这一创新装置采用了绿氢催化转化二氧化碳(CO?)技术,年产甲醇达到10万吨。该项目的投产,不仅为绿色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全球能源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液态阳光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得的绿氢,通过分子筛膜反应器与CO?反应生成甲醇。该装置的创新点在于其高效的分子筛膜反应器,使得单程转化率能够达到85%。这一数值远高于传统的化学转化工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能源消耗。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的吨甲醇耗氢量已经降至0.18吨,远低于行业平均值的0.25吨,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率有了明显提升。
此外,液态阳光项目的产品已经通过了ISCC PLUS认证,这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航空燃料领域,该项目的订单占比超过了60%,展示了其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航空行业对绿色燃料需求的日益增加,液态阳光技术将在推动全球航空领域绿色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舞台上,欧盟已将该项目纳入CBAM(碳边界调整机制)豁免清单,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碳资源化政策的一大进步。CBAM是欧盟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推出的一项措施,旨在对进口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评估并加征相应关税。液态阳光项目的纳入豁免清单,开创了碳资源化的政策先河,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碳减排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
该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标志着液态阳光技术的成熟,也为未来绿色甲醇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液态阳光装置的规模化应用将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能源转型、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该项目为全球能源产业提供了绿色替代方案,推动了碳中和进程的加快。
未来,随着液态阳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国家和地区可能会采纳这一创新技术,从而推动全球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液态阳光项目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体现,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