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吸管的十年蜕变:从 “一掰就断” 到 “随处可见” 的环
2015 年,广东众塑的工程师靠前次把可降解吸管递给奶茶店老板时,对方轻轻一折就断成了两半。“这怎么用?比牙签还脆。” 这句实话让团队蹲在奶茶店观察了三个月 —— 看着顾客用塑料吸管戳开杯盖,看着热饮让吸管变软打卷,也看着海滩清理时成堆的废弃吸管。如今,这家企业的吸管已经默默躺在全国 30 万家门店的杯架里,耐折不烫嘴,价格还比早期降了 60%。从 “实验室废品” 到 “奶茶标配”刚开始做吸管时,用的是玉米淀粉做的 pla 材料,却硬得像玻璃。“有次送样品去咖啡店,服务员不小心掉地上就碎了,客人还以为我们在扔垃圾。” 老员工笑着回忆,后来他们像和面一样调试配方,试过加水果纤维、加植物油脂,甚至把家里的食用油拿来做实验。2018 年终于找到窍门:加点像橡皮筋一样的弹性材料,吸管就不容易断了,现在就算被顾客嚼着玩,也能撑到喝完一杯奶茶。
很让团队骄傲的是耐热性的改进。“以前夏天卖冰饮还行,冬天热咖啡一泡就软,顾客总投诉‘吸管化了’。” 于是他们跟着早餐店老板蹲守,看热豆浆、热粥怎么 “考验” 吸管。现在的吸管别说泡热咖啡,就算用来喝刚煮好的奶茶,也不会变软变形,有火锅店还拿来装红汤外卖,顾客说 “戳开杯盖不费劲,喝完还能当搅棒用”。从 “贵得离谱” 到 “人人用得起”头两年,一根可降解吸管要卖一毛钱,是普通塑料吸管的三倍,只有高级咖啡店愿意试。“记得有个阿姨来买豆浆,听说吸管要多收一分钱,扭头就走了。” 为了降成本,团队跑遍了全国的农场,发现玉米秸秆、稻壳都能当原料,甚至把咖啡店里的咖啡渣收回来打碎了加进去。现在,一根吸管只要五分钱,和塑料的差不多,小便利店也用得起。
在深圳某大学周边,王阿姨的报刊亭卖了三年可降解吸管。“刚开始学生嫌贵,现在都主动问‘有没有不污染海洋的吸管’。” 她算过账,换吸管后每天多卖十杯饮料,“年轻人说,宁愿多走两步来我这儿买,就为了少用一根塑料吸管。”十年见证:从 “环保概念” 到 “生活日常”2020 年海南禁塑时,广东众塑的吸管突然成了 “香饽饽”。“有次半夜接到电话,说海口的奶茶店断货了,我们连夜调货。” 现在,他们的吸管不仅在国内用,还卖到了国外 —— 德国的超市里,印着 “中国造” 的可降解吸管比本地产品还受欢迎,店员说 “顾客喜欢它丢进花园能自己‘消失’”。
很让团队感动的是小朋友的反馈。“有个小女孩写信来说,她用可降解吸管后,再也不用担心海龟误吞塑料了。” 现在很新的吸管还加了点 “小心思”:埋进土里三个月就会慢慢变成泥土的一部分,连分解后的味道都像堆肥一样自然。这根吸管的十年,就像一场漫长的环保接力赛,从实验室走到街头巷尾,终于让 “少用一根塑料吸管” 变成了轻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