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 改性技术 “刷新” 农业:广东众塑让地膜 “智能降解
一片能 “听懂” 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可降解地膜,正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推广。广东众塑研发的 PHA 基智能地膜,通过植入生物传感器,将降解周期控制误差缩小至 ±3 天,同时保温保水能力比传统 PE 地膜提升 15%,帮助农户每亩地增收超 2000 元,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 “新利器”。
农田里的 “智能管家”:地膜会 “看” 作物脸色“传统地膜要么降解太快,要么太晚。” 技术负责人展示的地膜内嵌微型传感网 “农业科技” 视频):当监测到作物根系分泌的特定成分时,地膜开始启动降解程序,从边缘向中心逐步分解。在番茄种植试点中,该地膜在番茄成熟后 15 天开始降解,比人工回收节省 3 个工时 / 亩,且土壤含残膜量从 23kg / 亩降至 1.2kg / 亩。
性能上更具优势:通过纳米粘土填充与交联改性,地膜的透光率达 88%(传统地膜 80%),白天升温快 2-3℃,夜间保温效果好 1℃,使番茄提前 5 天成熟,单价提高 0.8 元 / 斤。“算上省工和增产,每亩地多赚 2200 元。” 寿光种植大户王师傅在官网 “用户故事” 中分享。
从地膜到全产业链:农业环保的 “生态闭环”广东众塑的野心不止于地膜:他们开发了 “地膜 - 秸秆 - 堆肥” 的循环模式 —— 收获后将降解地膜与秸秆一起粉碎还田,通过添加专门微生物菌剂,加速分解为有机肥。某农业合作社使用后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1.5%,化肥使用量减少 18%(官网 “碳减排计算器” 可模拟)。
“下一个目标是可降解农药瓶。” 顾伟军透露,公司正在研发耐农药腐蚀的 pla/PBAT 共混材料,计划与农药企业合作试点。当地膜能 “感知” 作物需求,当农业投入品能 “回归自然”,广东众塑证明:环保技术不仅是 “保护地球”,更是 “赋能生产”。